三少四壯集-內灣的再生

▲7年前的內灣戲院。⊙劉克襄攝影

▲10年前的內灣街景。⊙劉克襄/攝影

▲15年前的內灣吊橋。⊙劉克襄/攝影

▲10年前內灣線火車進站。⊙劉克襄/攝影

上個世紀末,內灣線,應該是全臺灣最蕭條的火車支線

最早初訪,約莫在1995年,那時小鎮沒什麼熱鬧。想要找一家店小坐,連賣咖啡的都沒着落。只有幾家賣客家面的攤子零落地盤據吊橋附近的街口。逛個一小時,已經和友人繞回車站,開始在觀看回程時刻表,盤算着離去的時間。

千禧年後,北二高開通,小鎮才逐漸熱絡起來。出了素樸的車站,前面猶如在辦婚節喜慶。迎面一家裝飾別緻,充滿人文旅遊風味櫻花莊,賣着擂茶和客家飯菜。還有別地不易看到的牛浣水、山粉圓。

若是往鎮裡走,還有一家50年代風味的懷舊小舖,店裡盡是早年的生活物件和用品。巷弄間還有家小攤,擺售着小巧野薑糉在試賣。包着這種野花素材餡料口感清香,毫不油膩

反向往吊橋那頭,還添增了幾家風味特殊的客家麻糬小舖。過了橋,一片淳樸的鄉野風景沿着油羅溪,很有百年前西方人筆下福爾摩沙風味。

更重要的是,小鎮到處都有解說。木造內灣戲院、日據時代的警察駐在所,林業時代的林務管理所、四十多年前的老天主堂古色十足的建築,前面都立有一個素樸而不礙眼的枕木牌,扼要的文字,介紹着這些地標在小鎮的角色。

以枕木爲告示牌,無疑是支線火車之故。遊客透過這些解說,對這個一度繁榮的山林小鎮,多少有一個梗概的瞭解。

唯又過三年,再帶學童走訪他們小時去過的內灣,才步下車站,隨即被眼前特殊的景觀嚇着。

淳樸的車站主體建築,竟彩繪上櫻花和蒸汽火車。車站旁還站着一座老太婆雕像,肩着油紙傘和包裹。再擡頭,一個雕像機器人爬在電線杆上。仔細端看這兩個似曾相識的人物。突然驚覺,它們不就是小時常看的漫畫劉興欽筆下的大嬸婆和機器人嗎?

內灣的熱鬧也變得更大了。除了漫畫人物的矗立,車站前的和平街,形成兩百公尺的飲食店藝品雜貨店。內灣老街食堂、內灣棧等等餐廳,都以充滿現代感鄉土味裝飾門面,儼然是另一個深坑或九份老街的再版。連內灣戲院也淪陷,分割成許多販售食品和粗俗童玩藝品的小攤鋪

野薑花糉則打出名號,如今好幾攤都有此物,儼然成爲新特產,但其它客家食物和別地就大同小異了。

如今例假日時,私家轎車已經不容易駛進內灣,外環道闢出好幾個連續的大停車場和兒童遊樂場。有一些外來的商家,索性小貨車一靠,便大刺刺的擺攤,喧囂地吼賣物件。而吊橋對岸,好幾家餐飲店闢林爲園,如雨後春筍沿着油羅溪座落,似乎在打造另一個新的休閒空間,卻跟內灣很疏離。

以前在小鎮上從容的徜徉,一點也不覺得累。現在逛半圈,已經疲憊不堪。我們躲到略爲安靜的廣濟宮大樹下休息。

「喜歡現在的內灣嗎?」我問孩子們。他們沉默不語,像此地新設立的木臂號誌牌,指示標誌靜寂下垂。

我是嘴上不說,心裡也怨嘆得興發種種矛盾。擔心它因過度商業而失去純樸,卻又不禁想爲這個小鎮的某些新創意擊節。

晚近,若要推薦一鄉一特色的代表鄉鎮,內灣是我最想推薦的地點。但若要選一個過度觀光化的地點,它也會是最壞的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