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變調的政府組改反成升官的終南捷徑?

論及政府組織改造方案的推動,本意是希望經由組織精減整並,以化解跨部會間疊牀架屋、各自爲政的積弊,進而收簡政便民,提升施政效能之綜效。因而經由學者專家的倡議,早在上世紀仍屬威權體制時代的1987年8月,當時的行政院長俞國華即宣告成立專案小組,負責研擬推動政府組織再造方案。並於1988年將1.0版的「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草案」正式提請立法院審議,規劃將直屬行政院的二級部會機關,從原有的37個予以整併爲22個部會。

從1988年1.0版提出,以迄2023年立法院三讀通過最新版的行政院組織法修正案,歷時35年之久,整個組改方案總算是走到了最後一哩路。但如果後續的部會署等不同組織法草案,未能在本屆立委任期內順利完成三讀程序,則在明年元月選出新一屆立法委員後,依立法院法案屆期不連續的內規,則整個組改方案的全面落實,恐將陷入「議而未決」的迴圈,甚至不知將伊于胡底了!

進一步檢視這波組改方案所涵蓋的五部一會,首先最值得關注的,當屬將環保署升級改爲「環境部」案。其實在1.0版時期原初的規劃不只是要將環保「署」升格爲「部」,以免在與其他部會溝通、協調時,因爲「署」只是行政院的三級機關,相較於部會屬於二級機關,形同矮人一截,以致有關落實環境保護的議題或策略方案,往往無法受到相關部會的重視與配合。因而定調爲應整合農委會的林務局、交通部的氣象局、經濟部的水利署和礦物局,以及內政部的國家公園處等相關局處,併入新的「環境資源部」。

然而「環資部」當初這一具前瞻思維的規畫方案,卻遭到將被整並機關的首長或員工的抗拒,透過向立委關說,反而沉阻了組改方案的立法進度。最終環保署只能單純的升格爲環境部,即使其下規劃新設立了「氣候變遷署」、「資源循環署」及「環境管理署」等三個三級機關,以因應全球溫室氣體減量、淨零碳排轉型及改善事業廢棄物處理等政策需求。但是未來這三個新增的「署」級單位,想要與交通部、經濟部、農業部進行跨部會溝通協調時,恐怕還要面臨諸多不確定性的變數,以致績效堪慮且跟不上國際腳步!

其次,在擺脫下屬單位免於被併入「環資部」的失落後,包括農委會在升格爲農業部的同時,新組織法也將由林務局整並原屬退輔會的榮民森林保育管理處,改製爲「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內政部也不遑多讓的將管建署拆分爲「國土管理署」和「國家公園署」。而交通部則是除了讓中央氣象局同樣也升格爲「中央氣象署」之外,連帶也規劃觀光局升格爲「觀光署」。至於經濟部則更誇張的透過修改組織法,規劃新增「商業發展署」、「中小及新創企業署」,以及將國貿局升格成「國際貿易署」。

總體以觀,這五個與原先規劃設立「環資部」有關的部會,反而搭着組織升格的便車,「有志一同」的推出共將增設十個「署」級行政單位。從而值得觀察的是,其他沒有涉入這一波組改方案的部會,是否也將步就其後,各自巧立名目將所屬的局、處予以升格爲「署」。反正是「有官大家升」,不升白不升,則政府組改的初衷,卻反而變調爲讓各部會競相升官晉爵的終南捷徑了!

而這一波組改五部一會中的原能會,在原初的組改方案中是規劃與經濟部整並更名爲「經濟及能源部」,但最後的解方卻是更名爲「核能安全委員會」,以確保綠政府的反核神主牌不致因明年的總統改選而變調。除此之外,原先的組改方案,另規劃將交通部與公共工程委員會予以整併爲「交通及建設部」,但最終還是維持原封不動的「各自爲政」。總之,本次政府組織再造,該整並的未見整並,該廢除的未必廢除,卻又平添了許多升官晉級的渠道。大家官官相護,至於是否能提升行政效能?以及因而將增加的薪資和行政成本的後遺症?看來則非當局所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