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有三民主義一定打勝仗──《悲歡離合四十年:北伐.抗戰》(二)
1906年,孫中山自西貢至新加坡設立中國同盟會分會,推展革命工作。(中時報系檔案照片)
白崇禧等人回到廣西后,在廣西陸軍第一師當中見習。第一師師長陸裕光爲兩廣巡閱使陸榮廷之子,雖號稱新軍,實際上還是江湖綠林那一套,白和同學們都有英雄無用武之地之感。所幸,或是陸榮廷感覺軍隊缺乏新式訓練,或是出於將青年軍官集中看管的意圖,於隔年成立模範營,營長爲日本士校畢業的馬曉軍,下轄四個連,白崇禧被任命爲第一連上尉連長,他的幾位保定同學,夏威、黃紹竑爲第二、第三連連長,黃旭初爲營附,日後都是桂軍的重要將領。之後隨着模範營的壯大,白的階級也逐漸升遷,由連長、營長升至統領。一九二一年,粵軍奉孫中山命令攻入廣西,陸榮廷失勢下野,馬曉軍接受粵軍派委,所部改編爲百色警備司令部。
隔年粵軍撤離,廣西進入羣雄並起的「自治軍」時代,陸榮廷舊部、盜匪等各路人馬都扯旗自立,名爲「自治軍」。百色警備司令部遭到自治軍攻擊,白崇禧逃出後退至貴州南龍,號召夏威等部會合,準備反攻。一夜,白氏在巡哨時失足摔落山澗,跌斷左腿髂骨,他堅持躺在擔架上指揮作戰,終於擊退敵軍。但因爲傷勢惡化,只好脫離部隊,到廣州治療。白到廣州住院後,經X光透視,發現髂骨折斷,因爲歷時過久,已長成假骨,無法再施行手術,從此他的左腳稍短,走路微跛,好在行動不受影響。
白崇禧在廣州養傷期間,經常與黃紹竑聯絡,通報廣東政局與軍情。而在此同時,廣西的局面也出現新的變化,原先各路人馬混戰的局面,逐漸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先是,陸榮廷接受北洋政府任命爲廣西全省善後督辦,重入南寧;廣西邊防軍第二路司令沈鴻英原來是陸榮廷親信,之前先倒向廣東,與革命政府合作倒陸,後來又投靠北洋軍閥吳佩孚,在吳的支持下佔領桂林、柳州、梧州三城。第三個勢力則是拉起「廣西自治軍第二路司令」旗幟的李宗仁。
李宗仁,字德鄰,廣西臨桂縣西鄉兩江墟人,畢業於陸軍速成學校。李作戰驍勇,指揮有度,爲人則氣度寬宏,頗有領袖風範。此刻他控制了鬱林、陸川、北流、博白、容縣等七個縣,這一地區的人口錢糧,恰好佔全省的三分之一。李宗仁就以此爲基礎招兵買馬,並於一九二二年七月,派員與繼起指揮馬曉軍部的黃紹竑取得聯絡,雙方開始合作。
黃派白崇禧與李宗仁聯絡,勸服李起兵討陸。這是日後並稱「李、白」的桂系兩大領導人初次見面。「這是我和白崇禧初次詳談,」李宗仁日後回憶道:「他身穿整潔的西服,談吐彬彬有禮,頭腦清楚,見解卓越。」
廣州以沈鴻英背叛革命政府,準備出兵討伐。黃紹竑取得李宗仁諒解,離開鬱林,假意投靠沈鴻英,等待機會起兵倒沈。一九二三年七月,粵軍向沈鴻英進攻,黃紹竑認爲時機成熟,於是組織「廣西討賊軍」,自任總指揮,以白崇禧爲參謀長,攻取梧州。這時李宗仁也將所部改名爲「廣西定桂軍」,「討賊」與「定桂」聯手,約有萬餘兵力,李、黃、白三人分進合擊,先打陸榮廷,襲取南寧,再回攻沈鴻英,隨後又打退侵入廣西的雲南軍隊,終於統一廣西全省。
白崇禧對黃紹竑分析廣西將來的出路,認爲廣西有三種發展路線,一是依附北洋政府,二是參加湖南等省的「聯省自治」,三是投向廣州革命政府。北洋政府聲威最隆,但只憑槍桿,沒有好的組織、正確的思想,不能成功;聯省自治理想很高,但實際上只是保境安民的地盤主義,與國家統一的方向相距太遠。看來只有孫中山的革命陣營,眼下雖然力量最微,地盤無多,但是有主義,有政綱,順應時代潮流,具有正當性,纔是廣西該走的道路。
黃紹竑贊成白崇禧的看法,並委白氏和孫中山接觸。白氏晉見時任大元帥的孫中山,陳述統一廣西的抱負,孫中山對這些廣西青年軍官十分嘉許,秘密委任黃紹竑爲討賊軍總指揮,白崇禧爲討賊軍參謀長。白氏在動身回廣西前再次晉見孫中山辭行,孫氏以爲白此來準備要錢要槍,表示:「現在我們是革命政府,彈藥槍械餉糧一切都很困難,我們有的是三民主義,把三民主義帶回去。」
「我是來辭行的,不是來要彈餉。」白慨然回答。
「有三民主義一定打勝仗。」臨別時,孫誠摯地說道。
白崇禧秘密潛回梧州,和黃紹竑、李宗仁共同起兵,乘當時陸榮廷與沈鴻英在桂林相持不下、省會南寧防務空虛的機會,不戰而取南寧,陸榮廷失去大本營,只好北逃湖南。李宗仁、黃紹竑兩部於是正式合併,衆人推李爲「定桂討賊軍」總指揮,黃爲副總指揮,白爲前敵總指揮兼參謀長。這是事前已講定的安排,李更當衆表示,如果白不做參謀長,他也不接任總指揮。(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