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答卷》:藝術化再現黨百年奮鬥歷程中的偉大精神
今年是黨的百年華誕,一部部具有深厚內涵的文藝作品陸續面世。昨天,大型主題電視節目《時間的答卷》在上海中共一大會址舉行開播儀式。經過半年多精心製作,這檔以電視化、藝術化形式傾情演繹黨的百年奮鬥歷程的節目,將於6月上旬在東方衛視黃金檔播出。
《時間的答卷》分爲“初心”“血肉”“公僕”“忠誠”“自強”“胸懷”“奮鬥”“擔當”八個篇章,聚焦紅船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一系列偉大精神,展現英雄人物的閃光片段,勾畫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賡續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爲了再現重大歷史時刻和英雄模範人物的閃光片段,《時間的答卷》還邀請一批深受羣衆喜愛的文藝工作者演繹歷史故事,胡歌、李晨、劉佩琦等分別飾演了不同時期的英雄模範人物。
《時間的答卷》以具體事件、具體人物和鮮爲人知的檔案文物爲故事載體,走進歷史深處,再現歷史場景,勾勒出16位不同時期優秀共產黨員的鮮活羣像,折射紅色精神血脈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壯麗圖景,揭示黨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精神面貌。
“不同的歷史情境,相同的初心情懷,一代代共產黨人爲了國富民強,在求索、在奮爭。”在製片人、總導演陳辰看來,節目中的所有藝術性創作都指向了共產黨人最樸實、最崇高的情感。
在籌劃和攝製過程中,創作團隊走訪了延安、遵義、蘭考等紅色地標,拜訪了很多黨史專家,閱讀了大量報告文學、黨史材料,挖掘了許多震撼人心的歷史細節,讓宏大的歷史畫卷越來越豐滿。比如,節目中的道具、服裝精益求精,大到北大紅樓的建築格局,小到界碑、辦公桌的顏色材質等都力求真實復刻。
作品處處體現了創作者對“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這一命題的深入思考,“爲我們不忘初心來時路、接續奮進新徵程凝聚磅礴力量”。
“我是黨員,最難的路,我帶頭在前面!”著名演員胡歌扮演的“帕米爾雄鷹”拉齊尼·巴依卡有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2021年1月4日,這位塔吉克族護邊員爲解救落入冰窟的兒童,不幸英勇犧牲,年僅41歲。昨天,胡歌也來到了《時間的答卷》開播儀式現場,並分享了他的創作感言:“能出演這個爲救落水兒童而犧牲的護邊英雄,我覺得非常光榮。他們一家三代都傾其一生守護邊疆,讓我看到了一名共產黨員無比堅定的信念。”在拍攝過程中,胡歌認識了拉齊尼·巴依卡的孩子,被忠誠奉獻的真摯情懷深深打動。“只有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與祖國人民的利益緊緊聯繫在一起,他纔是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我不僅要演好拉齊尼,也會努力讓自己活成他的樣子。”
《時間的答卷》採用年輕人喜愛的影視化表達,將苦難輝煌的過去、日新月異的現在與光明偉大的未來貫通起來。節目大膽創新,運用跨時空對話、虛實場景結合穿插、沉浸式還原、裸眼3D實景等藝術手法,呈現出感人至深且富有浪漫美感的視聽效果,帶領觀衆重回歷史現場,重溫紅色故事。
主創團隊通過新媒體互動手段徵集了年輕人關心的黨史問題,在大數據調研的基礎上,用年輕化、互動化、趣味化的創新語態與青年同場交流,科普建黨百年“隱秘而偉大” “熟悉而陌生” “應知而未知”的知識。在表現形式上,節目以檔案文物爲載體,由“特邀講解員”在演播室場景講述故事,結合影像及資料回溯事件細節,爲觀衆提供身臨其境的浸入感;節目還以物件細節拓展當代內容,邀請事件關聯人現身演播室訪談互動,講述不爲人知的傳承故事。此外,《時間的答卷》與短視頻平臺、各大黨史紀念館展開合作,以點帶線、以線代面,形成立體化宣傳矩陣,讓更多青年觀衆在生動的歷史細節和英雄故事中受到信仰的洗禮,讓黨的精神在年輕人心裡落地生根。
業內人士認爲,《時間的答卷》生動詮釋了我們黨歷經百年而風華正茂、飽經磨難卻生生不息的偉大精神,融合了實景再現、場景講述、跨時空對話等藝術手法,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後蘊含的思想內涵和時代價值,將繼承革命傳統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拓展了革命文物的教育功能。
《時間的答卷》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組織,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檔案館(國家檔案局)、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委宣傳部支持指導,上海市廣播電視局、上海廣播電視臺東方衛視中心承擔製作。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高建民,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慧琳,國家文物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顧玉纔等出席開播儀式並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