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銀行家/FinTech革命挑戰監理法規 迎接2018年全新局面

臺灣金融科技(FinTech)示意圖。(圖/達志影像/示意圖)

採訪、整理/臺灣銀行

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在金融科技前瞻高峰會開幕致詞時,特別點明促進臺灣金融科技產業蓬勃發展,須就「法令」、「經費」、「金融支持」以及「產業結構」4大面向着手,與本次會議4大議題之一的「監理科技」(RegTech)完全扣合。

金管會副主委鄭貞茂在「從政策觀點看臺灣FinTech發展藍圖專題演講時,分析FinTech帶來的普惠金融意義,在於提升金融機構經營效率,並讓消費者感覺到非常便利的服務金融業和科技業爲此需要合作發展出「跨域共創」,然而爲了避免科技業在茁壯後,步上傳統金融業的「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又能同時兼顧靈活性、即時性和協調可能,監理機構的角色扮演就非常重要。

傳統金融思維,面臨金融科技創新挑戰

他指出,金融科技的發展帶來許多監理的新議題,例如傳統金融業的經營思維是「know your customer」,在FinTech環境下必須轉變爲「know your data」;傳統金融談的是客戶保護,FinTech則需要把客戶隱私權保護做好,監理機構必須理解其中的差異,掌握科技用於金融服務內容。此外,傳統金融主要在於防弊,須投入很多法遵成本,科技業則都在倡議新點子,要給客戶更多便利,從傳統金融業者看來,「那是沒有遭遇過風暴、沒有遇過客訴!」期許金融科技業能借由科技創新,又能防範交易過程可能發生的道德風險

據此,舉出金融科技監理髮展的6大「待解決」議題:金融穩定、網路安全、風險集中、隱私與透明的平衡、重新檢視契約權利義務規則、跨國監理合作。新興科技顯著增加金融交易的速度與數量,大量依賴自動化交易的結果,可能導致金融市場資產價格產生較大的波動和穩定性,同時電子支付服務因容易出現大者恆大,加上越加緊密的網路互聯,容易形成市場寡佔地位,進而產生風險過度集中的「進階風險」,需要監理科技即時參與處理。

此外,基於區塊技術已是全球趨勢,其中的分散式帳冊技術是將資訊儲存在網路上,從開放的網路節點取得透明的交易資料,鄭貞茂提醒,在金融服務上會衍生出消費者個資的隱私保護,數位金融商品所有權的法律地位及轉讓的法律問題,更加凸顯監理科技須加快跟進。

擔心金融失控,美國寧爲FinTech追隨者

隨着新技術網路跨國界的無縫運作國際合作對於確保有效的監理至關重要,但連我國金管會都坦言,目前各國的監理方法尚未統合,各國主張各有千秋。美國杜克大學法學院資深教授Lawrence G. Baxter就以「從美國經驗探討FinTech監管規範」專題,跟與會者分享。金融科技在全球發燒,吸引龐大資金投入,徹底改變金融市場的支付結構、科技整合在銀行體系的應用、自動化,以及客戶體驗等,也同時挑戰監管單位的政策規劃,現在的問題是,不確定情況太多、太複雜,使得有序運作的法規模式無法發揮功能。

正當世界許多國家採取監理沙盒創新實驗,以試行金融科技的到來,Lawrence G. Baxter提醒,美國在這部分「不是領導者」,講得更坦白一點,雖然美國擁有活力十足的金融科技經濟(FinTech Economy),且美國大量投資在金融科技,然而美國在金融科技和監理科技的架構發展上仍是後進的追隨者,因爲美方十分在乎金融涉及的6項重大事務:資訊安全、洗錢防制、反恐資金管控、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競爭立場、公共福利和消費者保護。另一部分,則是銀行業戒慎恐懼的《Glass-Steagall Act》和《Bank Holding Company Act》兩大法案,也讓美國業者不敢大步越矩。

美國銀行業是特許制,這一如臺灣的銀行機構爲特許事業,需要符合資本門檻、嚴格審覈經營團隊及業務內容等條件,才能從政府監管單位獲得營業許可,現行各項銀行法規都是基於這個原則原理所設計規劃。如今金融科技新創事業卻能在「沙盒」的空間裡進行創新,監管單位還會派人和這些團隊對話,要爲初始概念(POC)一起找出足以落實的方法,以加速金融科技的實行。

一開始只是英國官方在做,現在全世界有法國、加拿大、墨西哥、新加坡、香港、日本、澳洲,以及即將通過立法的臺灣,統統用政府的力量和資源在推動沙盒創新。歐洲許多國家,如德國、荷蘭、盧森堡、義大利、瑞士等,雖然沒有直接劃出監理沙盒的一大塊,實際上這些國家的金融監管機構持續祭出新做法,以推動自己國家的金融進步。

此外,跨國組織也有發展出跨境金融科技合作模式,如歐洲聯盟及其成員國,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CA)和中國、日本、加拿大、澳洲簽訂資訊分享和兩國市場相互准入的備忘錄,香港和中東地區阿布達比亦有簽訂相似合約,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進行報告合寫,以彰顯雙方對於金融科技的共同態度。

美國3大領域,提出金融科技不同發展做法

美國則要分成3個領域來看,一是聯邦級監管機構,如聯邦儲備局及其系統Federal Reserve System、貨幣監理官辦公室(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 OCC)、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FDIC);另一方是市場的管理單位,如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 CFPB)、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The U.S. 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 CFT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 Exchange Commission, SEC)等,各領域多少都有提出與金融創新有關的規劃或新做法。

例如聯邦儲備局及其系統是美國金融體系穩定的重要規範者及掌舵人,甫在2017年11月底召開金融穩定與金融科技會議,以溝通系統內部分儲備局已經先跑、先擁抱金融科技,部分儲備局卻公開反對的觀點差異。而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FPB)則採取專案做法,先是開放資料的使用,並提出取代傳統運作的「Upstart Network」網絡協作,以加速金融科技的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各州政府對於金融科技發展趨勢,有不盡相同的作爲,科羅拉多州政府強力反制金融科技,對於網路金融借貸等交易均視同違反《銀行法》,須課以懲罰;亞利桑那州政府則針對數位貨幣加密技術的區塊鏈,要求須申請執照或繳稅,但也同時提供爲期12個月的沙盒創新實驗。

Lawrence G. Baxter亦提出美國國會近2年來討論的相關法案,如HR 3321談到需要調查犯罪防制是否已經對金融科技造成傷害、國防管理法案亦要求區塊鏈Apps需要說明是否對恐怖份子提供金流的漏洞等,甚至美國財政部纔剛剛公佈一份比特幣非法使用的調查報告。

他最後歸納, 綜觀各國對於金融科技的政策考量, 不外乎5 大議題: 可靠性(Reliability)、個資保護、責任義務界定、支持或反對創新,以及風險管控與監理做法,然而, 這些議題可能在超大型科技公司如Google、Facebook投入龐大資金,發展自訂的金融科技新遊戲規則後,讓傳統金融體系面臨更艱難的監管環境。爲了防止2008年金融危機的再度發生,各國對於金融科技的監管應該要有共識

數位貨幣和區塊鏈,重塑金融業與客戶互動關係

衆人所見,監理沙盒創新做法已被許多國家陸續採用,IBM代表講者Promontory Asia總經理兼執行長Michael Dawson則分享,出現這樣的趨勢實際上背後是有市場供需的諸多因素在驅動,例如已開發經濟體金融市場相當擁擠,各家銀行、保險業者無不亟思突破方法,或另覓跨境新市場找尋新商機,無奈監管方卻屢屢祭出更多繁雜的法規,事先預防每經過一段時間就發生金融風暴的問題,且嚴厲監管法規伴隨的是高額罰金,特別是跨境經營的國際金融機構,除了在自己母國需要符合金融監管的要求,每增加一個新市場就要面對新的監管要求,這對於長期處於低利率環境的金融業,在獲利已然縮減下,面臨更艱難的經營條件。

另一方面,是金融業服務對象的消費者,態樣上也出現改變,手機普及與被依賴無論在已開發市場或新興市場都在發生,便利性讓消費者對於使用成本的期待感有所不同,會進一步要求在信任基礎上,以更低的手續費支出,獲致更有效率的交易結果,而數位貨幣興起和它的核心技術區塊鏈,正在重塑金融業和客戶之間的互動關係。

「爲因應大環境變化,已衍生出『監理科技』議題及其解方。」Michael Dawson提醒,或許是基於創新,或許是「RegTech」說法還沒滿足真正的痛點,近來人們又創造一個「新字」:SupTech,是supervision+technology的融合,專作形容監理端需要的科技服務,內容包含單一國家的監理結構、法規要求等,以及不同國家監管單位在相同議題上的各式規定,除了要便利各國監管機關自我瞭解監理制度的特色,也能提供金融機構在進行跨境拓展時的前置法規研究。

Michae l Dawson本身是金融犯罪風險管理專家,諸 如 洗 錢 防 制 、 賄 賂 腐 敗防制等法遵事務, 他的公司PromontoryAsia研發Open Pages、RADAR、Archer、MetricStream等一系列的洗錢防制法遵資料庫,是各國傳統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的工作夥伴。此次由IBM推薦,專程來臺在FinTech Days進行專題演講。

建構共享KYC平臺,可提高金融行爲信任度

IBM使用區塊鏈的共享KYC平臺,爲銀行蒐集、驗證、存儲、共享和刷新企業客戶的可信KYC信息提供安全、分散和高效的機制。這項創新技術,目前由IBM與德意志銀行、匯豐銀行、三菱UFJ金融集團(MUFG)與嘉吉國債公司進行合作。

在此合作案中,IBM端建立客戶端配置和同意的KYC資訊共享和加密文件保護,MichaelDawson指出,區塊鏈技術的數位驗證文件,可以建立網絡信任的基本共識,目前第一階段的POC由各機構開始自我搜集和驗證,參與銀行業者共同同意之核心文件和資料的統一標準,建立一個共享經濟的大環境,提供所有銀行、企業客戶、第三方服務提供商和監管機構的包容性開放生態系。

共享KYC平臺的建構正是善用IT技術,提高金融行爲的透明度和信任度,因爲採用最新的共享標準,提高了洗錢防制的集體風險知識,也有多層IT隱私保護,確保客戶的機密性,這都要歸功於區塊鏈技術,爲所有參與者帶來好處,可望進而吸引更多銀行業的參與,提供透明度和信心,像新加坡金融科技的發展就是很好的個案。

臺版監理沙盒上路,2018年會有新的局面

相較於國際間金融科技的蓬勃發展,國立政治大學副校長王儷玲有感而發指出,臺灣有很好的科技潛力還沒有發揮出來,目前小型金融科技公司已開始集結,思考如何在市場展現,金融機構也在投入。國內金融科技發展的能量和速度,較被窒礙之處應是《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條例》,可能要待及2018年纔會通過,估計2018年將是新的局面,金管會、科技部已提前爲此進行資源整合。

她表示,從現在往前看,有3件事很重要:其一,申請加入監理沙盒,進行數位實驗會面臨市場面的消費者保護等,申請者應能有事先演練,未來進入沙盒後,通過實驗的速度會很快,建議監理法規也要儘快落地,採用新法執行監理,以健全環境發展。其二,運用政策建立「好的基礎工程」,如AI、KYC的創新應有明確的鼓勵政策,例如要針對客戶資料進行分析,馬上就遇上個資問題,政府應在這部分協助整合,畢竟金融法規的開放應奠基於法遵的基礎,能讓大家願意投入。

第三,她更建議,朝向金融科技生態系統建立的方向前進,金管會曾在已出版的《金融科技白皮書》裡把藍圖規劃好,實際運作過程需要金融機構、金融科技業,甚至學校都應邀請進來,政治大學獲得科技部的寶貴資源,以金融科技議題建立起國際產學聯結,未來都可以提供各界參考。

立法委員餘宛如則認爲,金融科技發展的基底在於國家數位發展,以及鼓勵創新發展的政策思維,這一切要從內部根柢開始做起,《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條例》已進入立法院最後審議,這也表示臺版監理沙盒上路在即。然而,臺灣是一個「低度風險容忍的國家」,據她接觸過的法界人士,對於沙盒的看法不一,以法界的立場來看,沙盒是不用玩了。

目前已推動監理沙盒制度的國家多是英美法系,法律條文較有彈性,臺灣屬於成文法,修法過程相當冗長,臺版沙盒有全球最長的實驗期,申請者第一次就給一年時間,之後再每半年延期一次,目的是要做到不把沙盒實驗的風險轉嫁到消費者,這是美國在談的「負責任的創新」(responsible innovation),在個人資料保護、隱私保護、資訊安全的3大框架中,讓新創長出來。未來有很多新興的科技,可以帶來無窮服務的機會,立法院要處理的是「如何使用」,並快速反映以利金融科技發展的健全。

立法委員許毓仁亦認同,金融科技是臺灣的機會,臺灣雖然起步慢,但有後發者優勢,現在要確定精準投入和意志貫徹去做,第一步是立法,如《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條例》,第二步則是產業要跟進,讓沙盒實驗成果接續走得進市場,且能進一步看到亞洲市場整合的契機,這部分金管會可以扮演積極的角色,以更主動的態度,讓2018年成爲金融科技業者、政府、金融業,一起動起來。

▼臺灣銀行家1月號雙封面。(圖/金融研訓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