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摩爾時代,中國集成電路將迎來發展機遇
“摩爾定律不再重要。”5月2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居衍在2021中國(紹興)集成電路產業創新發展學術峰會上如是說。
過去半個多世紀,半導體行業一直遵循着摩爾定律的軌跡高速發展。與會者表示,如今,單純靠提升工藝來提升芯片性能的方法已無法充分滿足時代需求,半導體行業逐步進入了後摩爾時代。
摩爾定律失效,但集成電路依然不可替代。“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尚不會出現能夠替代集成電路的其他技術。即使出現了,也需要數十年的時間和花費數十萬億美元才能替代今天的集成電路。”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魏少軍表示。
“集成電路很重要,但發展還是比較緩慢。”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漢明直言,“當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面臨兩大壁壘:一是政策壁壘,中國的集成電路發展受到美國等國限制,面臨政治上的艱辛;二是產業新壁壘,產業上的難點主要體現在技術上,中國半導體行業必須儘快做強核心專利。”
吳漢明認爲,在後摩爾時代,中國會遇到三大挑戰。“其中,基礎性挑戰是光刻機,核心挑戰是新材料、新工藝。光刻機的短板最爲明顯和嚴重,現在我們的光刻機跟有些國家差好幾代。檢測設備和材料方面在國際上也很薄弱。”
不過,幾位與會專家均稱,後摩爾時代產業技術發展趨緩,但創新空間和追趕機會大。
如何在後摩爾時代加快我國集成電路發展?
“提升整個產業鏈水平十分關鍵。”吳漢明稱,集成電路領域是鏈的競爭,而不是點的對抗,要看整個產業鏈是否強壯。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院士陳左寧持有相同觀點:“集成電路沒有個人英雄,需要帶動產業鏈各個環節形成合力提升到更高水平。”
爲此,專家建議營造以產業技術爲導向的科技文化。“產業成功是檢驗技術創新的唯一標準。產業技術不是科研機構轉化後的應用開展,而是引導科研的原始動力。目標導向的研究要看產業技術有什麼需求。還要注意,產業技術不能有明顯短板。”吳漢明說。
同時,加速舉國體制下公共技術研發平臺建設也被看作是一項重要舉措。會上,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嚴曉浪給出一組數據:2020年中國前十大集成電路設計城市,前6家均爲20年前佈局的產業化基地。他認爲,產業化基地對產業發展起關鍵作用,要繼續加強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建設,打造產業鏈建設平臺。
有人強調,相關人才培養非常重要。長電集成電路(紹興)有限公司技術副總郭洪巖稱,人才招募困難是制約該企業發展的一大瓶頸,他希望年輕人能沉下心紮根一線打磨技藝,不要排斥進工廠。還有與會者特別指出,集成電路是全球化十分明顯的產業,即便全球化受阻,依然要堅持全球化技術發展路線,提倡構建企業創新命運共同體。
“經過60多年的發展,集成電路技術又一次站在岔路口。器件結構的選擇將決定未來競爭的制高點,架構創新將引領計算領域的變革,而微納系統集成技術將開闢新路徑。未來十年,我們面臨器件結構更換、計算架構創新和系統集成技術路徑轉變的重大機遇。抓住這些機遇,一定可以大有作爲。”魏少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