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從海洋保育看藍色經濟的機遇
圖/美聯社
人類都想要追求高品質的生活,但新冠肺炎疫情提醒了大家:良好的生活品質還需奠基於永續的生態系統。要考慮的現實不單只是資源有限的問題,還有生態系統應對變化的能耐,並且還需考量後代子孫的需求。這就是生態保育所要傳達的意義。若沒有生態系統的支持,優勢物種照樣面臨滅絕。從實際角度而言,我們應善盡管理資源的責任,防止資源被過度開發或破壞,以確保人類自身福祉。
海洋和保育
海洋麪積佔地球表面面積72%,是近30億人的重要食物來源。未來的經濟發展還將取決於海洋的健康。據經合組織(OECD)估計,海洋價值高達24兆美元(以其資產估算),海洋的年度生產總值(GDP)約2.5兆美元,與印度的經濟產出相當。
海洋保育面臨諸多挑戰。氣候變化、開採和污染均構成重大威脅。海洋(和其他自然資源)的價值減少,常被稱爲「 共有財的悲歌」,其中個別角色(如漁民)的誘因,是可能有違共同利益(保育)的;但因爲不瞭解其所伴隨的風險,亦可被視爲「放任自由的悲劇」。
目前有三成的魚類據稱被過度捕撈,而有六成魚類捕撈已達到上限。如果海平面(自1990年以來上升了20公分)和水溫(自1960年以來上升了0.6度)繼續上升,更多生態系統將失去平衡。海洋不僅爲人類提供魚獲和休憩環境,爲數億人提供了就業機會,也促進了經濟成長;自工業化進程以來,海洋吸收了約3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然而付出的代價卻是海洋酸度上升,對珊瑚礁影響尤爲嚴重。
藍色經濟
荷蘭經濟學家及企業家鮑利(Gunter Pauli)創造了「 藍色經濟」一詞。「藍色經濟」也借鑑了「循環經濟」的理念,即透過儘可能減少浪費和延長產品生命週期以追求持續地使用資源。
2012年,聯合國在制定17個永續發展目標時,擴大了藍色經濟的概念,其中第14個目標「水中生物」,即致力減少海洋污染並進行漁業和海岸管理,終極目標是實現全球海洋經濟的永續發展,尤其關注較小國家所面臨的問題。
海洋生態的修復,會需要特別關注永續漁業、解決污染問題、建立和管理保護區以及再生能源。但在此過程中還需考慮到附帶效應——若是人人都確信有更多資源會被回收再利用之下,可能往往會造成更多的消耗。
修復海洋生態
因此,要修復海洋生態,只有通過全球多邊合作——即通過國際監測保護系統、創新、研究和投資,特別是民間部門的投資。我們已看到經濟和金融業釋出正面訊號,像是金融業更積極關注氣候融資、制定創新解決方案、以及爲專案項目提供融資。但這不僅僅關乎個人作爲,我們整個經濟體系都需要改變,才能找到可長可久的永續解決方案。而藍色經濟模式或可爲國際社會和民間部門提供指引。
在聯合國《農民和其他農村地區勞動者權利宣言》新版草案中,權利的概念扮演重要角色。該草案突顯這些地區的勞動者對於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如水體、沿海水域、漁獲)的權利,進而確保他們享有適足的生活水準、保障其安全、和平和尊嚴,以及有能力發展自己的文化。
這些權利既可被視爲個體權利,也可被視爲共同權利。良好的治理,是應對這些複雜問題的重點。治理的實踐,必須要確保自然資源的適當專屬權利。如果沒有這些權利,那麼未來我們也很容易受到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消失以及生態系統整體破壞等影響。
總之,如何對保育有效管理,是當前圍繞氣候變化的爭論的一個重要部分。看看最近的例子,就可以想想萬一出了差錯的後果。生物多樣性的減少,提高了人畜共通傳染病發生的可能性,也就是病原體從動物傳染給人,那也可能是新冠肺炎大流行的根源所在。生態保育做得好,不僅攸關我們的福祉,對於經濟發展以及最終對於我們的生存,都至關重要。